美國大學"開門"傳統(tǒng):對分數(shù)不滿意可以協(xié)商
美國大學的每門課基本上都有個“開門”傳統(tǒng),如果你覺得對這門課有任何疑惑或者對自己的論文測驗分數(shù)不滿意,你都可以事先和教授或助教約時間,然后在約定的時間去找他們協(xié)商。按我的語言學史教授的話說:“我辦公室的門永遠對你們敞開著,你們可以隨時來找我。”
語言學史這門課的第一篇論文是關于英語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論斷,我選取了基督教和兩次世界大戰(zhàn)。我對自己的論文很滿意,誰知看到分數(shù)時,25分滿分卻只得了一個及格分:15分。助教給我的評語是:“有些觀點不像是你的觀點,如果你引用的是材料而沒有注明,就是抄襲。”我很費解,把自己的論文從頭看到尾,也不明白哪些地方“不像是我的觀點”。于是我給助教發(fā)郵件約了時間見面。
助教老師很認真,把我的論文打印下來,把那些他覺得“不像是我的觀點”的句子都畫了出來,我一看就樂了,他畫的句子都是諸如“生產(chǎn)集中導致了資本集中”這樣的概括性語句,而這些話對于經(jīng)歷過高考的中國學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。我高中學的是文科,高考之前那5本歷史書:2本中國近現(xiàn)代史、1本中國古代史、2本世界近現(xiàn)代史全部熟記在心,高中的歷史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“背歷史書,要先‘死’去,才能‘活’過來。”于是在高考沖刺的階段,我每天都徘徊在“死”和“活”之前,又怎么能對這樣的概括總結(jié)性語句不熟悉呢?背的東西多了,就變成了自己的知識。所以當我寫兩次世界大戰(zhàn)和工業(yè)革命背景的時候,這些話想都沒想,就在我的大腦中自動翻譯成英語,然后敲進電腦里。
于是,我開始給助教老師講中國的高考制度以及我是怎樣學習歷史的,順便把工業(yè)革命和世界大戰(zhàn)以及蘇聯(lián)解體這些歷史也陳述了一遍。助教老師聽得直點頭,道:“原來是這樣,美國學生是寫不出這樣的論文的。我會給你加分的。”等我走之前他又說:“我很高興你能過來找我協(xié)商分數(shù),每個學期你這種情況的學生大概有十幾個,我們辦公室的門對你們敞開著,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會過來。我們的‘開門’傳統(tǒng)就是讓你知道,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,也有人和你是一樣的情況。”
等我回到公寓打開電腦后,我查看了自己的分數(shù),發(fā)現(xiàn)從15分變到了24分,幾乎滿分。美國大學校園內(nèi)的“開門”傳統(tǒng)把老師和學生放在了一個相對平等的位置,作為學生,我有權利去爭辯去辯論,去為自己付出的努力贏得相應的回報。既然有這個機會去和教授助教辯論,既然有這么民主的“開門”傳統(tǒng),我就應該更好好利用這樣的資源。中國大學的論文分數(shù)幾乎都是“一口”定,毫無回旋的余地,希望中國大學的老師們也采取民主的“開門”政策,讓學生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視,而不是被一個分數(shù)死死得釘在成績單上。